(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場電視訪談節目中,清華大學的學生梁某表達了他的人生迷茫:擁有法律本科、金融碩士、新聞傳播博士三項清華學歷,他不知道自己畢業后該去做什么工作。針對梁某的困惑,三位嘉賓作出了這樣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么,卻問我們你該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乙:沒有“眼前的茍且”,哪有“詩和遠方”?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丙:我覺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誰”、“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魚,不要迷戀天空,如果你是鳥,不要癡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種說法,你認為哪一種更有道理?請綜合材料內容和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和價值判斷。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和抄襲。
【考點】材料作文.
【分析】該作文題設置思路是,限定在思考人生價值觀的范疇.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指出,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方向是,試題要重點考查4項內容,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的理念,要考查中華傳統文化,考查創新能力.材料是針對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三位嘉賓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綜合材料內容中的甲乙丙的三種說法,立意參考大致為:
1.人生的目標要高遠.人要有遠大的 理想.
2.腳踏實地,才能奔向遠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談“大而空”的東西.
3.清晰的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標”,人生才有正確的方向.
【解答】
認識自我,方可抵達遠方
擁有法律本科、金融碩士、新聞傳播博士三項清華學歷的梁某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畢業后該去做什么工作.嘉賓甲認為梁某應該有為社會做貢獻的遠大的理想,嘉賓乙認為遠方不切實際,應腳踏實地,嘉賓丙認為先要認識自己,才能做出選擇.
我非常贊同嘉賓丙的觀點: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認識自我了,才能找準自己的方向和目標,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從而發光發熱.
“認識”兩字為何意?“認”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組成,即人通過言語或對話的形式來進行交流,從而達到“識”﹣﹣知道了解的作用.這樣看來,嘉賓乙的腳踏實地的進行和嘉賓甲的遠大理想的樹立都得建立在認識自我的基礎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認識自己,腳踏實地可能會南轅北轍,而遠大理想則是沙中筑塔.
梁某只能先認識自己,才能撥開迷茫的云霧.毫無疑問,擁有法律、金融碩士、新聞學傳播三項清華學歷的他被稱為學霸是當之無愧.可是,正是因為他擁有豐富的學歷,在擇業時選擇太多,反而帶來了困擾.“自知者明是最難得的知識”,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認知: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長什么?…唯有理清這些基本的問題,梁某才能在擇業方面有明確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梁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茍且.在找對方向的前提下,腳踏實地才有意義.認識自我是一個貫穿人生的命題,正所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此時,梁某仍需要去認識自己,深層地了解自身優勢與不足,擇善者而堅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這樣,才是對得過且過的頑強抵抗,才是腳踏實地的有力實踐.試想想,在我們生活中那些在領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樹的人,哪個不是積極反思自身,勇敢面對不足,大力改進發展的呢?
梁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抵達遠方.遠方并不是除了遙遠,一無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腳踏實地,只有這樣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聞方面的更多潛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你看,最強大腦選手王昱珩能夠協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認識到自己有超強觀察力的前提下,不斷發掘,進而為社會做貢獻的強有力的例證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改造社會不是天方夜譚,它在于以認清自我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積才得以薄發.
反觀社會,隨著畢業大學生的增多,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數:有的眼高手低,空懷改造世界之大志,卻無能屈能伸腳踏實地之大氣;也有茍且一族,無聊度日,全然無人生追求,更別提詩和遠方了.而這些,皆因認清自我的缺失.
人是如此,社會不也是如此嗎?魯迅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對淋漓的鮮血,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面對著宏大的社會主義目標,第一要務是認識和了解現實社會的各面,這樣才能對癥下藥,處理好生活中的結癥,才能讓遠方不再遙遠.
“認識你自己.”真正的梁某若要從根本上解決迷茫,創造個體的價值,就得主動去面對最真實的自己.故嘉賓丙的意見更加合理.
【點評】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邊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寫作時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來確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是:面對學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畢業后該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賓分別給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沒有‘眼前的茍且’,哪有‘詩和遠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誰’,‘我要去哪里’”.